看来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开窍。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沈韵雯开始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代表自己的组向大家介绍起“塘栖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们组八位同学,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名人,我们资料来源是网上。”说完,她熟练地把软盘插入计算机,操作起鼠标来,第一个出现的是吴昌硕,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绍,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内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们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当我准备让徐小云组汇报时,计越凡举起了他很难得的手,我示意他来说说,他却朝着沈志炜,大声地说:“我来纠正一下沈韵文同学的错误,吴昌硕不是塘栖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爷爷的爷爷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经常喝酒,我爷爷告诉我,吴昌硕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脚下。”他言语中带着几许骄傲和满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却又转向大家,大声地嚷起来:“我家还有吴昌硕爷爷的画呢?很值钱的。我爷爷说,这是吴爷爷送给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镇家之宝’。”天机一泄露,讲台下一片哗然,显然计越凡最喜欢这种轰动的效果,在大家的惊羡声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里开始乱起来,借资料看的,相约放学后去亲眼目睹的,讨论的不一而足。连我班里最没心思听课的谢斌也有兴趣和同学约好去看一下沈志伟介绍的牌坊。比起上节课的死气沉沉,大家显然兴奋了许多。
通过这堂课,他们知道了很多。他们了解了塘栖,找到了塘栖的特色,作为一个塘栖人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并且我达到了。
三、课后漫笔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通过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开始学会认识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的现实,开始思考我们周围的事物,学习从生活中寻求结果,虽然这种答案是片面的,甚至可笑的,但这却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探索,超越了原有书本的框架,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是一种建构在自身需求探索上的革新。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难以想象,这种出自孩子自身的探究是何等地贴近我们的生活。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这么美,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社会生活是唤起孩子寻求真理的原动力”。(赫尔巴特语),的确,这种探索是超越性的,孩子们对家乡的失望,转而对家乡的自豪和骄傲,这种思想情绪的转化从教师口中是不能实现的,唯一的途径只有孩子亲身去感受,去体验,去接触社会。
孩子们寻回了塘栖的特色,我不仅为孩子们感到欣慰,更为自己感到一丝快慰。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