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信息技术教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01-01 20:25:25浏览次数:204栏目: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标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教学  信息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旧知 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那么其中的硬件有哪五个组成部分? 思考,回答:输入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设备。 回顾旧知识。

新课

引入

设疑:那么,当我们在键盘敲一下“A”键,显示器马上显示一个“A”字母,计算机要完成这个分析、处理过程,大家想象一下硬件这五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想象,并发表猜想。 设疑过渡到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硬件五大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使用课件,动画演示P13图1-17“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并讲解其工作流程。 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对照书本加深理解。 通过课件使知识简单直观化。 呈现课件中的练习游戏:拖拉五个部件名到相应位置。 学生愉快地在各自的电脑中完成练习游戏。 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请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复述计算机硬件五个部件的工作流程。 个别同学尝试复述,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通过复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进制与计算机 对照图1-17,设疑:我们知道,当我们从图中最左边通过输入设备键盘输进一个“A”,那么在图中的最右边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则输出一个“A”,现在请大家再猜想一下,这个“A”在图中内部流程中,是始终以“A”的形式存在还是变成其它什么形式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答案。 设疑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提示: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答案就在其中,看完后请同学回答。 学生认真观看录像,后回答:“A”在计算机内部是二进制代码流通。 设疑: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是十进制,那么为什么电脑内部工作要用二进制呢?请大家看书P11—12,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 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问题答案。 培养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 教师归纳: 1、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即由0和1组成的编码。 2、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1)容易表示; 通过课件分析实例:采用二进制代码控制“中”字在电子屏中显示的原理。 (2)运算法则简单。 对比十进制的“九九乘法表”进行分析。 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对照书本作标记,加深理解。 直观形象地讲解重难点。
程序与计算机 设问:大家认为是人聪明还是电脑聪明? 展开讨论,答案不一。 引入过渡。 引导归纳:看范畴而定,在运算速度、记忆容量、工作强度等方面人的确不及电脑,但是毕竟电脑是人发明创造的。 设问:那么我们人是怎样让电脑为我们工作的呢? 回答:让电脑运行相关软件。 反问:那么软件何来? 回答:软件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 课件归纳: 1、计算机程序的概念: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 2、常见的编程语言有:机器语言与高级语言。 3、通过程序段截图,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特点,并指出其转换方法。 认真听老师讲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对照书本作标记,加深理解。 直观形象地讲解重难点。

课堂

小结

引导学生讲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归纳。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归纳总结知识。3、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     )进制形式表示的。 (2)二进制由(    )和(    )两个数字组成。 (3)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是:(                  )、(                  )。 (4)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称为(             )。 (5)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处理的语言是(     );但比较直观、易懂,便于人们使用的语言是(     )。  4、教学资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课件及《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视频。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图解、录像、游戏等方式,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和简洁的归纳,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理想。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过渡到教学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投入课堂,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

第4节《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凭生活和学习经验,一般只是对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有所了解,但对于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知之甚少,所以这节课有必要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形象直观地介绍相关的信息。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早期和当今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及阅读教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感受计算机及技术发展的迅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   3、课时安排:0.5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的相关资料;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识记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的四个发展时期; (3)了解多媒体的概念; (4)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情感。知道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方式展开教学,即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所见所用的计算机入手,带领他们引伸触觉到未知的计算机过去及将来的领域去;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解除疑惑,建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让学生从目前流行的计算机,联想最早期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情况,通过播放视频呈现昔日的情形;让学生思考为何最早期的计算机体积那么庞大,引出制造计算机的元器件所经历的发展时期;让学生对比古今计算机,归纳引出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特点,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展现最前沿计算机及应用的发展态势。 2、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引入 通过课件,展示当今流行的台式、笔记本型、掌上型计算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优点。 台式机:经济、性能高和稳定;笔记本型:方便携带;掌上型:袖真轻巧。 联系实际,对比引入第一台计算机的介绍。 早期的计算机 设问:大家能想象出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这些先进电脑的鼻祖是怎样的吗? 学生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 引入过渡。 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哪个国家? 2、它有哪些特点? 观看视频。 结合教材,回答回题: 1、1946年在美国诞生;2、由近2万只电子管造成,占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