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山歌》和《五指山歌》
●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放马山歌》是一首山歌类型的民歌。它采用了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全曲采用民族调式—五声羽调式,只包含了la do re mi四个音,音域为一个纯五度,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再加上衬词的运用和“吆喝”声,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五指山歌》则是海南黎族的一首山歌类型的民歌。旋律优美,带有吟唱感,节奏较慢,自由延长记号的使用使曲子带有高亢、悠扬的特点。全曲与《放马山歌》相比较,也采用了五声民族调式,包含了do re mi sol la五个音,歌词采用问答形式,表达了人民盼望红军胜利归来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比较两首民歌的不同音乐特点及风格,体会不同地方风情、习俗对民歌旋律的影响,对人民生活情感抒发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看地图、复习民歌。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家乡在哪个省?那里有什么民歌?设计给大家唱两句。学生自由发挥后,老师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回忆三、四年级学过的乡音(新疆、蒙古、河北、四川、广东、安徽、台湾等地),尽情地唱一唱。
2.听音乐、了解民俗。引言:今天我们要去云南和海南看一看,听一听那里的民歌又有什么不同呢?播放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和黎族民歌《五指山歌》。设问:两首歌曲的风格、情绪、速度有何不同呢?听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素材、音乐特点,这样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体系。老师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或请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来展示。
3.唱民歌、表现风格。先教会学生吆喝衬词“哦哟”:“哦”字长一点、“哟”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学唱歌曲:①老师演唱时学生配合吆喝唱衬词“哦哟”。②师生第二遍合作时,老师给学生一个新任务:看谁既能“吆喝”好,又能听会老师唱的其中一句或几句。③请会唱的学生取代老师来唱歌词,不会的继续“吆喝”并尽快听会赶上其他学生。④完全放手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歌唱全曲。
学唱《五指山歌》:①让学生合着老师的歌声用手划旋律线。设问:你感受到哪些旋律音是很长的?接着启发学生轻轻哼唱那些地方。引出讲解音乐小知识——自由延长记号,并提示学生唱好单双倚音。②这是一首问答歌。可以采取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来学唱。③让学生设计几种演唱形式,如一人问众人答、女生问男生答等,表达人们盼望红军胜利归来的情景
4.复习课、分析比较。①复习演唱这两首歌曲,引出下一环节。②让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发现这两首歌的异同点。③学生在自己的歌声中融进体验到的情感进行演唱。
歌名 所处地域 节奏 速度 力度 调式 风格 情绪
《放马山歌》
《五指山歌》
●教学相关资料:黎 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民歌在黎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其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其他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民间乐器中主要有鼻箫、口弓(口琴)、水箫、洞箫等。
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跳竹竿时,由8人分两组到枕竿两边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扶竿击节,在音乐伴奏或锣鼓打拍下,按节奏撞击竹竿,竹竿在枕竿上滑动离合,舞者在8根竹竿间跳跃,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谁反应稍慢,脚踝或腰腿就会被夹住。被夹者在大伙善意的轰笑中被竹竿夹抬着请出场外。谁能坚持到最后,闯过跪、蹲、站三关,谁就被当作优胜者,坐在竹竿上被高高抬起,接受欢呼与祝贺。
黎族的节日和汉族基本差不多,如:春节、端午、重阳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