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暂无联系方式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A.巴尔干半岛 B.印度半岛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沿岸
答案 B
18.(06济南高三统考)下列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的是 ( )
①焚书坑儒 ②七国之乱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王莽改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9.(07南京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1)从材料一中看出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一中可以找到的中央官职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答案 (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2)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间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原因:分封制是造成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郡县制有利于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20.(06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有过不同的探索与思考。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王充、董仲舒)在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分别叙述和评论这两种观点。
(2)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问题上,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中国古代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的利与弊。
(3)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实践对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 (1)战国时期荀子认为自然界有自身的规律,与政治兴衰无关;东汉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荀子和王充的主张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董仲舒的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2)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如都江堰的修建,变水害为水利;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联系,这都造福了人类。但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过度开垦,使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和向山川要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利影响。
(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06连云港市高三调研考试)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源远流长。请回答:
(1)西周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是什么?
(2)秦朝的官员任用制度又是怎样的?
(3)西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东汉时期,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世袭制度。
(2)直接由皇帝任免。
(3)察举制。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
制度。
(4)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门第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放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汉”(银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
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主要是 ( )
A.皇位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 C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回答3~4题。
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右图)规定:“行命书及
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
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 ( )
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 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 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 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巩固统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4.在某地的西汉晚期墓葬中,曾出土了大量带有“四夷尽服”“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 ( )
①汉代的雕塑成就辉煌,艺术价值高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祝愿
③各族人民对和亲的热情颂扬 ④汉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
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