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
新兴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结束语: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备课反思:
本课内容与下一节是紧密结合的,要避免知识上的重复,模块学习后,学生对事件的纵向发展线索较薄弱,下一节内容时可先选择接着讲这四股力量的发展情况,然后是美、苏两国,条理会更清晰些,也有助于理解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涉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可适当补充些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
2、可利用世界政区图,从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缓引材料,通过材料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世界多极化空间概念。
■资源链接: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主编:朱汉国 20xx年6月第二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献资料
1、《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帝国主义正在削弱。殖民帝国和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其它形式的外国压迫,正在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许多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样,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正在对国际关系的改善继续作出日益有效的贡献。
2、《关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条约》
欧洲煤钢联营的使命是在配合各成员国的一般经济下,根据第四条所规定的条件,由于共同市场的建立,对于各成员国中经济的扩张、就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联营必须做到逐步建立条件,通过这些条件确保在生产率最高的水平上,对于生产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同时仍维持就业的连续性并且避免在各成员国的经济中掀起根本性的和连续性的扰乱。
3、《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为了达到前条所述的目标,按照本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时机,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4)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
(5)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
(6)建立一种保证在共同市场中竞争不受到破坏的制度;
(7)应用某种程序使调整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补救它们的支付平衡的失调成为可能;
(8)在共同市场发挥作用的必要限度内,使各国各自的国内法律趋于一致;
(9)建立一笔欧洲社会基金以便增进工人就业的机会,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10)设立欧洲投资银行,以便通过新资源的发掘而有利于共同体经济的发展;
(11)使海外国家与领地同共同体取得联系,以便增加贸易并共同努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成员国应采取所有一般的或特别的适当措施,以保证本条约或共同体各机构的文件所产生的义务得以执行。各成员国应促进完成共同体的目标。
各成员国应避免采取可能妨碍完成本条约目标的任何措施。
4、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万隆会议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新独立的决心摆脱大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自此形成。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东西方军事集团。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各种会议,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年到20xx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13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截止20xx年2月,不结盟运动有116个成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大国左右世界局势的状况。
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意义
⑴背景:二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当时美苏争霸,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新兴的独立国家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它们不愿意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维持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共同目标。⑵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为保卫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二战后初期,西欧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增强与美国、苏联抗衡的能力,西欧必须从消除贸易壁垒和其他经济发展障碍开始,首先从经济上联合。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生效。1957年3月,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生效。至此,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它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确保商品自由流通的关税同盟以及在经济的若干方面制定共同政策。
1965年4月,6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进行统一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生效,但3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时以各自的名义活动。
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正式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7、欧洲共同体建立的背景和影响
⑴背景:二战后的西欧力量削弱,国防地位下降。尽管50年至70年代经济恢复并持续发展,但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不得不与美国结盟,借以抗衡苏联。为了西欧的稳定与发展,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西欧的联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⑵影响:首先,扩大了地域和人口数量,给它带来了内部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的扩展,加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竞争力的新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再次,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