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01-01 20:25:25浏览次数:865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农业生产   【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1、《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则故事透露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

2、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诗句理解: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回万颗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走入生命绝境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在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生活状况: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以受的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社会贡献: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3、《 淮南子 • 主术训 》里记载:“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问题: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4、春秋时楚相孙叔放在淮河流域修的芍陂,灌溉面积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崛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秦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问题: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都江堰的科学巧妙的设计可使江水分流,既可防止江水溢洪,又可分江水灌溉川西平原,起到了防洪、灌溉、治沙、航运等多种作用,解决了成都平原的崛江水害和土地灌溉问题,所以使成都平原能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5、白居易在《 朱陈村 》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 ” 阅读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问题:文中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特点主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难以抵挡外部因素冲击的脆弱性。
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非常脆弱、极易破产)

文 章www.qidian55.com

上一页  [1] [2] [3] 

,【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