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塑“和谐青年” 促进“和谐成长”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如何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发挥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各级团组织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区共青团工作实际,从青年特点出发,重点围绕“培塑和谐青年·促进和谐成长”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努力使共青团工作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中有所突破。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青年培塑的理论思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直以来,我们党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20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深入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刻阐述;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紧跟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各级共青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系统而庞大、长期而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团工作的对象服务于青年、力量来源于青年、内容体现于青年。因此,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团结、教育、凝聚青年的独特优势,通过塑造‘和谐青年’,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来推动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既是共青团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大及历届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共青团按照党的要求紧密联系、切实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现实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和谐青年·和谐成长”的目标任务,至少蕴含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是自然人,是团的工作对象,共青团有责任对其加强教育引导,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处于和谐的发展状态,自觉成长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合格因子;另一方面,对于团员群体而言,他们都是组织人,是团的有机组成,受到《团章》和团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有义务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青年既是和谐社会的直接受益者,又是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与团组织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契合关系:
1、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和谐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总是在不断的新老更替中进行,青年之于社会就象新鲜细胞之于人的全身,不仅在社会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而且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可塑的群体。由于青年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个体的想法、行为往往会牵动所在家庭、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潮流与动向,他们和谐了,社会就能和谐;他们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青年这一重要群体,积极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2、从青年自身诉求分析,和谐成长是当代青年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管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青年”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当代青年渴望成长、渴求成才,希望自己个性目标和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和谐成长是青年发展的“第一追求”。但是,青年发展必须不断克服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各级团组织全面关注青年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青年健康成长。
3、从团的组织属性分析,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青年是共青团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青年,团的工作将失去意义,因此,各级团组织必须将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努力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青年、符合实际。这是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
二、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分析 [Page]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又面临一个严峻的矛盾凸显期。团的工作对象--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利益矛盾、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青年群体社会流动加剧,不断进行着分化重组,新兴青年群体和新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愈演愈烈,青年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一些与社会和谐主流不相称的现象和趋势:
1、青年价值诉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青年的生活样式日渐个性化。在现代青年生活中,一句个性的语言、一首原创的歌曲、一个夸张的举动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成名”。现实典范和利益驱动使得一些青年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强烈,受世俗文化影响,许多青年的行为渐渐趋向于“特立独行”。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在“四个多样化”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念正发生巨大转变,青年的权钱观更加务实,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45%的青年在问卷中直言“金钱”、“权力”是他们的追求。
2、青年就业水平呈现高期望低水平趋势。青年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据20xx年5月在京举行的“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9岁以下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是中国目前社会平均失业率(6%)的1.5倍;与较高失业率相对,当代青年就业意向却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预期,有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同时,受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从20xx年的83%下降到20xx年的72.6%,不少青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 “啃老族”、“校漂”队伍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3、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社团化志愿化趋势。青年的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当代青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民主政治环境,青年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宽阔和广泛。各类青年社团的数量持续增长,调查显示:77.9%的青年受访者将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实现方式,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骨髓捐献志愿者等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热点。 84.4%的青年愿意“每个月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在公益活动中的分享快乐、得到满足,已成为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直接动力。
4、青年网络问题呈现泛滥化复杂化趋势。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20xx年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大关,上网计算机总数4560万台,分别是20xx年的3.89倍和4.55倍;20xx年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青年和24岁以下青少年分别占82%、54.1% 。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给青少年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青少年成了网络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和受害者,约14%青年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主要涉及网游成瘾、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色88aa情等方面,各种危害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个体间交错感染、综合影响,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特点,给有关部门开展整治工作带来难度。
5、青年生存范式呈现两极化对立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经济状况和生存范式被默认为青年群体划分的主要依据,当代青年群体已不可否认地出现了“相对优势群体”和“相对弱势群体”。“相对优势青年群体”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技术、高收入青年群体的集合,一般分布在企业高层、政府机关、教育科研、司法医疗等系统,拥有较多可调配的社会资源,可能在团内兼有职务或拥有青联委员或青年协会成员的身份,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较广泛的社会交往。“相对弱势青年群体”则是那些相对而言面临的困难、问题明显较多、较紧迫,拥有较少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且改变自身现状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年人的集合,他们最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帮助。根据《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报告(20xx年5月发布):弱势青少年群体与普通家庭相比,身体健康和受教育状况明显偏低(普通家庭中身体状况良好的占74%,弱势家庭孩子中这一比例为57%);家庭青少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低于普通家庭(仅8%的弱势青少年能够获得政府教育补贴);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参与状况令人担忧(有24%的弱势青少年表示未曾参与过正式的集体活动)。这种相对优势、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自然分割会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减少青少年相互间的交往、友爱与互助,导致相对优势青少年在心理上出现歧视倾向,而相对弱势青少年易产生压抑甚至“仇富”情绪。